冬奧籌辦,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評論員觀察)

鄒  翔

2020年12月29日09: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籌辦冬奧會的過程,是“創造奧運會和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典范”的過程,讓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理念不斷扎根生長

    

  走近拔地而起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晶瑩剔透的曲面玻璃幕牆像絲帶飛舞一般靈動﹔登上小海陀山遠望,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賽道猶如一條在山間盤旋舞動的巨龍﹔在張家口崇禮古楊樹場館群,“冰玉環”牽手“雪如意”,展現著中國風的魅力……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所有競賽場館將於今年年底完工,為舉辦盛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場館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指出:“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是新發展理念在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中的體現,要貫穿籌辦工作全過程。”落實這一要求,關鍵在於充分考慮賽事需求和賽后利用,充分利用現有場館設施,注重利用先進科技手段,注重實用、保護生態,堅持節約原則,不搞鋪張奢華,不搞重復建設。兼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科技感的體育場館,展現著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辦賽理念,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在北京賽區,“水立方”變身“冰立方”,“鳥巢”將成為開閉幕式的舉辦地,五棵鬆體育館用6個小時即可實現“冰籃轉換”﹔在延慶賽區,建設者動“第一鍬土”之前便與林業專家開展了生態環境本底調查,盡最大努力移栽樹木、減少砍伐﹔在張家口賽區,根據量身定制的生態修復方案,13萬平方米的施工坡面全部鋪上了“生態毯”。除了建設綠色場館,構建智慧交通體系、推廣低碳出行方式也在如期推進。籌辦冬奧會的過程,是“創造奧運會和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典范”的過程,讓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理念不斷扎根生長。

  籌辦冬奧會帶來的變化,還體現在冰雪運動大力發展和體育事業長足進步上。過去一段時間,冰雪場地設施數量少、規模小、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制約了我國冰雪運動和冰雪產業的發展。如今,隨著冰雪運動的推廣和各類冰雪運動設施的建設完善,走出家門、走上冰雪,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室內冰場成為城市繁華商圈“新寵”,校園冰雪運動蓬勃發展,曾經“不出山海關”的冰雪運動加速“南展西擴東進”。當“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願景一步步成為現實,我國冰雪運動的發展將收獲長足動力,有力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力建設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

  冬奧會對主辦城市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帶動作用也日益凸顯。去年底通車的京張高鐵將張家口、崇禮、延慶和北京城區串成一線,京津冀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形成。“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張家口地區的清潔能源將幫助北京冬奧會在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場館綠色電力全覆蓋。從共享冬奧機遇、共謀區域發展,到綠色低碳成為場館建設的底色,再到一批先進技術成果得以展示和應用,北京冬奧會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讓普通百姓從冬奧會籌辦中實實在在受益,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是冬奧籌辦的重要考量之一。在首鋼工作20多年的劉博強,如今已轉型成為一名制冰師﹔“90后”夫妻王普與崔立欣把“家”安在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建設工地上,在他們看來這是青春該有的樣子﹔曾經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崇禮,2019年已有3萬多人捧上“雪飯碗”、實現脫貧摘帽……透過一個個可見可感的變化不難發現,冬奧會的籌辦正持續釋放正能量。我們也相信,北京冬奧會必將在更長時間內為高質量發展添彩賦能。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9日 05 版)

(責編:張帆、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