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冬奧而火熱的人生:成為14億人中僅有的20個

2020年12月03日13:38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因冬奧而火熱的人生:成為14億人中僅有的20個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

  新華社記者張驍、沈楠、牛夢彤

  他們從未想過參與北京冬奧會籌辦,直到進駐北京延慶小海陀山,成為“14億人中僅有的20個”。他們腳踩冰爪、攥緊冰刀,將長1975米、零下10攝氏度的冰道打磨成中國首條雪車雪橇賽道。他們背后印著5個醒目的粗體字:中國制冰師。

  一次從零開始的探索

  2017年,湖北襄陽。李開順第一次和家人說起要去北京修冬奧賽道、干之前要先培訓時,家人滿是狐疑。“我老婆說‘這是傳銷吧?你干施工這麼多年了,還要培訓?’”

  那年李開順47歲,精通木工、瓦工、鋼筋作業。他問工友,干過雪車雪橇賽道嗎?工友問:什麼是雪車雪橇?

  時間回撥到2015年夏天,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但那時,國內還沒有雪車雪橇賽道。建賽道,成為一次從零開始但力求極致的探索,也改變了李開順等人的命運。

  雪車雪橇被稱為冰雪“F1”。北京的賽道長1975米,設16個角度、傾斜度不同的彎道。運動員奮力推動雪車或雪橇沖下冰道,極速超過每小時130公裡。每一處曲面、角度都關乎競技,更關乎生命。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因此成為冬奧工程中設計難度最大、施工難度最大、認証最為復雜的新建場館之一。特殊的建設需求催生了新的技術和隊伍。

  為建設這條三維扭曲、能夠承受反復制冷和融化的混凝土管道,中國研發了全新的混凝土材料﹔為確保混凝土以毫米級精度精准澆筑,項目招募高水平人工噴射手,確保賽道一次性澆筑成功。

  經過數千名建設者夜以繼日的努力,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開始了“從建筑到體育場館”的關鍵變身——制冰。中國首個雪車雪橇賽道制冰師團隊應運而生。

  他們,也是一支國家隊。

  一次必須勝利的認証

  通過嚴酷的選拔和體能測試,一隊人馬脫穎而出,有的是像李開順這樣,作為出色的混凝土噴射手留下來,還有些是新招募的。他們中有工人、有銷售、有保安、有退伍軍人……過去職業不同,但現在,他們有了統一的身份和使命。

  2019年11月,隊伍骨干赴韓國平昌,在國際制冰師帶領下,初次體驗了4項冰上工作。

  ——制冰,是用水管噴頭,在賽道制冷單元上進行上千次水霧噴洒,確保賽道整體制冰成型。

  ——補冰,是用特制抹刀,將冰水混合物填補至賽車進彎、出彎及冰易脫落處等關鍵位置,待凍結后緩慢洒水保護,與周邊冰面形成整體。

  ——修冰,是手持20斤重的特制冰刀,均勻用力,在賽道上持續修出成型的滑行曲面。

  ——日常清掃,是進行冰面養護巡查,清理賽道冰坨和雪霜。

  每一項工作,都是體力、技術和意志的綜合考驗。

  2020年春節,小海陀下萬家燈火,不遠處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成為北京市唯一不停工的項目工地。制冰師團隊正趕在賽道正式制冷前,在國際制冰師帶領下利用自然溫度晝夜練習。然而,疫情突然襲來,場地預認証“換檔”10月。

  按照國際單項組織規定,新建場地在舉辦國際比賽前,要經過運動員實際滑行和技術官員現場考察認証。北京冬奧組委結合疫情防控與國際單項組織多次協商,採用由中國國家雪車隊、鋼架雪車隊和雪橇隊擔負部分滑行測試任務的辦法。對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來說,這次場地預認証必須拿下。

  酷暑8月,制冰師們加練體能,每天上午、下午各跑5公裡。9月18日,場館氨制冷系統再次啟動。制冷成功后,10月初,場館迎來賽道主角。

  這是長期在外租借場地訓練的中國隊第一次踏上自己國家的賽道。制冰師們同樣興奮,場館運行的首次“大考”就此掀開序章。

  一段為冬奧燃燒的歲月

  “我們要同時保障三支國家隊訓練,這意味著每人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

  “如果在賽道裡忘了東西,那相當危險,我們要提前20分鐘向塔台報告,已完成,可以滑行!”

  山谷幽邃、賽道冰封,但人心火熱。

  國家隊上午9點上冰,制冰師們凌晨5點就到崗了。10月初,室外氣溫比較高,山區夜間空氣濕重,賽道表面結出厚霜,清晨除霜就要兩個多小時。冰面低至零下10攝氏度,隊員們卻熱得穿短袖干活。從清晨到晚上,他們守候到最后一批國家隊隊員離開。這時,更為徹底的冰面檢查和修補才剛剛開始……

  11月中旬,國際奧委會在官網發布消息,北京冬奧會的雪車雪橇場地認証成功。國際雪橇聯合會、國際雪車聯合會的主席和相關專家不吝贊美,說這是准備出色的賽道,是最出色的認証。

  外方專家來認証賽道那天,李開順守了一夜。領導凌晨3點半問他,老李,有沒有問題?他說,95分。后來外方專家打分:98分。

  受聘前來指導和幫助的國際制冰師馬丁說:“(制冰)我已經做了12年。你很難在幾個月甚至一兩年裡完全掌握,但他們非常努力,每一天都在進步,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在這裡工作。”

  從保安隊長轉行來的劉福喜有次聽中國隊員說起在國外訓練時要看人臉色,他當即說,現在在咱自己家,隨便滑!“所以,干這份工作挺驕傲的,14億人裡就我們20個,對不對?”

  這是因冬奧而火熱的人生。

(責編:胡雪蓉、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