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造為北京冬奧會賦能

趙瑩瑩

2020年08月16日08:46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智慧建造為北京冬奧會賦能

20天,一場“水”變“冰”的轉換即告完成﹔30天,2.6萬平方米的鋼屋蓋在空中實現合龍﹔45天,968噸重的馬鞍形“天幕”編織成型……過去“出大力、流大汗”的建筑工地,如今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即將於9月在北京舉辦的2020年服貿會,是全球首個服務貿易領域綜合性展會。本屆服貿會上,建筑業前沿技術也將集中亮相。冰立方、速滑館、國家會議中心二期,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建設中,中國建筑企業為精品打造提供了一套套智慧方案。

從水到冰 每根鋼梁都有數字身份

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的國家游泳中心,碧藍的游泳池是市民們熟悉的親水場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19年12月,正是在這個場地,舉行了一場中國青少年冰壺公開賽,“水立方”首次以“冰立方”的形象亮相。

“至此,國家游泳中心實現了冬季舉辦冰壺賽事、夏季舉辦游泳賽事雙型轉換的場館功能,成為水冰雙向利用的‘雙奧場館’。”中建一局副總工程師楊曉毅說道。從水到冰,搭建轉換結構是改造的首要難題。“怎麼解決?我們應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搭建起由2600根薄壁H型鋼和1570塊輕質混凝土預制板組成的轉換結構,並為每一根鋼梁和每一塊預制板都編輯了數字身份,從而實現了轉換施工中每個構件的精准復位。”

北斗助力 實現秒級響應

“這將是全球絕無僅有的最好的冰壺賽場。”這是世界冰壺聯合會主席凱特·凱斯內斯對“冰立方”的評價。精品建筑,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建設中比比皆是。

距離國家游泳中心不到2公裡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昨天正在加緊向主體結構全封頂沖刺。造型似鯤鵬展翅的這座建筑,總建筑面積約77萬平方米,2年后將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主新聞中心和國際廣播中心投入使用。“從開工到2021年完工,工期僅有31個月。”北京建工集團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總工程師陳碩暉介紹,高效施工的“利器”正是智慧建造。比如,基於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屋面滑移監測平台,可實現秒級響應和毫米級精度。“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建筑信息模型技術也逐漸走向‘深水區’,更多的數據被開發出來用於工程建造。”

智慧建造 為城市建設服務

有“冰絲帶”之稱的國家速滑館,更是一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場館,引入了全新的BIM運維系統、一體化定位導航系統、數字孿生系統等,就像是給場館配備了精於計算的“大腦”。建筑結構體系的效率也較十幾年前有很大提升。比如,“鳥巢”主結構的用鋼量達4.2萬噸,而“冰絲帶”索網屋面的總重量才968噸,用鋼量僅為傳統鋼屋面的約四分之一。造樓機器人、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北斗衛星系統高精度定位技術……這些高科技含量的詞語,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建設者的口中。“我們要用智慧建造更好地服務城市建設。”北京城建集團總工程師張晉勛說。

(責編:楊喬棟、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