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設施的“好用”與“用好”(體壇觀瀾)

薛  原

2020年07月24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對健身設施管理者來說,懷著“用好”的願望提供更周到的服務,就不愁得不到“好用”的評價

  

  “壞了不知找誰修”。遍及城鄉的健身設施,遇到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

  健身設施離百姓生活近,種類不少,用的人更多,故障損耗在所難免。要保証“硬件”的良好運轉,“軟件”的配套保障自然要跟上。這裡所說的“軟件”,就是健身設施的運營維護。“軟件”也是當下的“軟肋”,重安裝輕維護,重建設輕管理,便民工程、惠民工程的效果就打了折扣。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科技升級是一種解決方案。為“鐵疙瘩”裝上一顆智慧的“芯”,精准監測運營狀態成為可能,智慧體育讓健身設施更好用了。

  但“好用”不能止於此,科技可以解決一些從前頗感棘手的問題,其深層邏輯依然是對用戶需求的洞察與滿足。也就是說,要讓健身設施真正被“用好”,運營與管理中的服務意識是最有力的杠杆。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找到發力方向,落實責任主體,才能讓科技升級找到用武之地。否則,再智慧的“芯”,也不見得能解決所有問題。

  再舉一個例子,體育場地供給不足,是全民健身的瓶頸之一。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努力發展增量,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激活存量。不過,一把“鐵將軍”鎖住體育場的現象,至今仍時有耳聞。校園體育場地開放的問題已呼吁多年,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其中的症結,不在科技含量多寡。管理中的盲區如何覆蓋,使用中的風險怎樣兜底,都需要將服務大眾需求的意識擺在重要位置,積極協調相關方面的責權利,“辦法總比困難多”才能真正展示出力量。

  如果說“好用”是技術層面的進步,“用好”則是意識層面的作為。將“用好”擺在心裡,才能激發“好用”的成果顯現。健身設施場地,是群眾身邊的需求,好用不好用,都來自群眾的切身感受。對管理者來說,懷著“用好”的願望提供更周到的服務,就不愁得不到“好用”的評價。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4日 12 版)

(責編:楊磊、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