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管護難題 用心就有妙招(健身新視野)

——聚焦社區體育設施維護(下)

本報記者  李  碩  孫龍飛

2020年07月24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湖北省武漢市的韓大爺幾乎每天都到小區裡的健身場地鍛煉。有一天,他發現常用的三位扭腰器缺失了一個底盤,韓大爺趕忙打開手機裡的“昊管家”軟件,掃描器材上的二維碼,一鍵報修。報修信息很快同步至體育部門和器材生產企業,沒多久,損壞的器材就修好了。

  隨著健身器材的升級和推廣以及全民健身信息化平台的搭建,社區體育設施的維護有了新助力。

  信息化管理讓維護更精准

  社區體育設施的老舊損毀、器材超期服役等問題不容忽視。如何准確掌握設施信息,快速處理?信息化是有效的解決之道。

  2018年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體育局通過第三方機構“昊管家”平台,對全市超過20萬件戶外體育設施進行現場考察、逐件統計,讓每一件器材有了自己的“身份証”。該平台負責人張碩潮介紹說:“各類器材的位置、照片、安裝時間、報廢年限等10余種數據都被記錄在系統內,可以報修、維修監督、在線審批、修復反饋,實現了對社區健身設施的全流程管理、監控。”

  上海市已經建成社區體育設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實現1.7萬余處社區體育設施的二維碼全覆蓋,市民隻需手機掃碼,就可獲取健身指導和報修服務。在這一平台上,市民可以查詢到每一處健身設施的基本信息,包括建成時間、器材介紹和鍛煉指導視頻、監督和維修人員及電話等。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維護社區體育設施,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展開。張碩潮介紹,“昊管家”在湖北、湖南、陝西等地布點,幫助各地體育設施實現有序管理。

  為了對全國各地公共體育場館的開放進行監管,提升場館服務質量,國家體育總局指導開發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台將大型公共體育場館的信息數據納入其中。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公共服務處處長趙愛國表示,未來該平台會逐步與各地管理平台的有關數據聯通,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更多的社區體育設施進行科學管理。

  創新性研發讓器材更智能

  健身器材向智能化邁進。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教授陳元欣介紹,新一代智能健身器材自帶的二維碼集成了多種功能,居民掃碼就能了解器材使用方法、觀看演示視頻,將手機與器材互聯后還可以記錄健身數據、進行體質監測。

  總體來看,目前各地智能健身器材的應用多配置在室外。如今,吉林省長春市計劃在市區公園內引入無人健身房,滿足冬季寒冷天氣下市民的健身需求。

  “借助科技的力量,社區體育設施維護減少了中間環節。”陳元欣說,“無人值守的健身房模式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力維護成本,人臉識別技術和遠程監控的運用則可以讓使用者更加愛惜器材。”

  目前,國家體育總局對企業研制智能健身器材設備進行了積極引導和支持。“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有關部門組織研制並大力推廣關於智能健身器材、智慧化健身場所標准,指導支持有關機構建立室外健身器材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連續兩年招標採購智能健身器材在全國投放,希望這些工作能推動鼓勵企業加強研發創新。”趙愛國說。

  人性化服務讓管理更高效

  從滿足群眾需求和提高基層政府組織工作效率的角度出發,讓社區體育設施真正發揮作用,還要在管理方式上花些心思。

  為了讓社區在開展群眾文體活動時更得心應手,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棘洪灘街道出台專項獎補基金政策,每年撥付200萬元支持街道轄區內各社區開展文體活動和修繕文化體育設施。該街道所轄西毛家庄社區利用這筆基金翻新了社區文體中心,“室內乒乓球室、舞蹈室定期開放,下雨天也能鍛煉,大家有了‘文體趕集地’。” 城陽區體育發展中心副主任馬曉波說。

  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在2019年對北京市50個小區的社區體育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社區體育器材一般由政府通過體育彩票公益金採購和投放,在種類和數量上往往無法完全滿足居民需求﹔居委會如果額外購買,需要向街道申請資金,申報流程較為繁復。

  因此課題組建議,涉及社區體育的專項資金由原先的事項審批,改為按小區人口數量直接下撥,社區居委會將每年獲得的體育專項資金金額和使用情況進行公示,居民進行監督。居委會直接掌握資金的使用權,方便及時補充社區體育器材,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提升居委會服務的積極性。

  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認為,社區體育設施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居委會和物業都是重要的參與者,這三方應該明確分工、互相溝通、各司其職,讓社區體育蓬勃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4日 12 版)

(責編:楊磊、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