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旺了 市場火了

——當前體育消費如何看(上)

本報記者  范佳元  李  碩

2020年06月30日0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如今,運動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眾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體育消費持續增長,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是未來體育產業發力的方向。

  

  往北京西北方向行駛170公裡左右到達河北宣化,12歲的張恩祺“熬過”兩個小時的車程,就可以躍入“闊別”近5個月的游泳池暢游。

  受疫情影響,過去幾個月,張恩祺隻能在家進行陸上體能訓練。“以前練得苦還會鬧情緒,等到真沒法練了,他自己也覺得缺了點什麼。”張恩祺的母親劉穎說。多番打探並進行兩次核酸檢測之后,張恩祺趕赴宣化,今年的夏訓總算可以下水了。

  到泳池戲水、穿上新款球鞋打球、觀看一場精彩的比賽……千姿百態的體育生活,反映出當下城鄉居民的體育需求和消費理念。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體育消費被寄予厚望。

  人們願意為健身埋單

  張恩祺8歲開始學游泳,曾在國際學校系統的游泳比賽中取得佳績。在劉穎看來,體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父母讓張恩祺嘗試了冰球、網球、擊劍、足球、攀岩等項目,直到遇上最適合他自身條件的游泳。

  不斷嘗試的過程花費不少,且不說冰球、擊劍等項目,單拿游泳來說,花銷就很大。劉穎告訴記者,泳褲分訓練和競賽兩種,屬於易耗品,光此項每年就要花三四千元。泳帽、游泳鏡就更貴。此外,張恩祺每年還參加七八場國內外比賽,每次比賽的餐飲、住宿、交通等費用加起來近萬元,這還不包括游泳課本身的培訓費。劉穎說:“這些花銷我們覺得和買書閱讀是一樣的。”

  近些年,城鄉居民在服裝鞋帽等體育用品方面的消費持續增長,以健身、培訓為代表的服務類體育消費佔比也逐步提升。在前不久的“6·18”購物節上,京東數據顯示,服務類體育消費成交額是去年同期的2.5倍。京東大數據研究院首席數據官劉暉分析說:“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呈現較明顯的上升趨勢,長期居家的人們渴望與伙伴一起運動。”

  在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黃海燕看來,體育消費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市場需求,“從政府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向市場提供的有償體育服務轉變過程中,人們已經開始認可體育的價值並願意為此埋單,這是人們多樣化生活需求的反映。”黃海燕說。

  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

  剛剛結束的端午節小長假,北京國貿商城一家經營運動裝備的店鋪日客流量達到1500—1800人次,已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店長馮彥娜和同事為店鋪“引流”下了不少功夫:鮮艷顏色有利於吸引年輕女顧客和情侶﹔男性顧客購買目的性強,要把主打專業性的裝備陳列在偏僻位置﹔休閑商品區要安排懂時尚穿搭的店員……這些苦心換來了業績的增長。但在馮彥娜看來,與以往節日日均3000人次的客流量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線下銷售額在5月已經實現同比增長,關注線上消費者成為今后的工作重點。”馮彥娜說。

  今年3月,這家店鋪和京東合作嘗試“直播帶貨”,僅3個小時,訂單量超過1500單,銷售額達到79.5萬元。“線上消費可以將實物、場景和服務更好地關聯,我們希望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產生這樣的體驗:京東真懂我。”京東運動總經理王學鬆說。“現在70%的到店顧客對自己從事的運動項目非常了解,他們希望店員能准確地提供產品,滿足他們的運動需求。”該店副店長張震自己是一名體育愛好者,擁有百場以上馬拉鬆比賽經歷,這有助於他高質量答復顧客的咨詢。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向線上轉移,這是今年以來業界的普遍感受。今年“6·18”購物節,京東電商平台體育品類商品銷售額同比上漲30%。劉暉表示,隨著供應鏈的壯大,體育商品得到充分細分和拓展,如今電商平台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拉動體育產業發展

  端午節前,記者在專門經營體育用品的迪卡儂店隨機採訪,家住北京朝陽區的李阿姨說:“退休后才學打羽毛球,別人送的球拍壞了,現在想買一支更好的。”李阿姨的丈夫蔡先生酷愛釣魚,他告訴記者,經常到迪卡儂買各種裝備,每年為了釣魚僅交通費一項就花費兩三萬元。

  目前,迪卡儂在國內100多個城市開設了300多家實體商店。迪卡儂提供的數據顯示,4月以來,迪卡儂的營業額陸續恢復到往年同期水平,今年“五一”假期,實現客流同比增長,市場恢復勢頭良好。

  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增強,體育消費的頻次也不斷提升。京東數據顯示,每次大型馬拉鬆賽事前一個月都會出現相關裝備和保險的購買高潮。“這說明喜歡和堅持運動的人變多了,說明健身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王學鬆說。“大眾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從長期看體育產業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黃海燕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30日 15 版)

(責編:胡雪蓉、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