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正在長大(體育大看台)

本報記者  季  芳  李  碩

2019年07月06日04: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高校體育發展不斷探索與進步,各具特色,漸成規模。但如何保証好苗子在校園的成材率,仍是高校發展高水平體育面臨的課題。當前,教育體系與體育體系賽事如何兼容,帶動更多學生參與,怎樣完善高校體育與職業聯賽通路,助力好苗子轉型等,需體育部門和高校互補互動,共同解決。

      

  意大利那不勒斯當地時間7月4日,在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女籃比賽中,中國隊以75︰50戰勝芬蘭隊,收獲了小組賽第二場勝利,晉級八強。

  盡管集訓的時間不長,但6月中旬才結束的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四強賽讓隊員保持著火熱的手感。這支大學生代表隊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女籃等隊伍選拔組成,從校園聯賽到世界大運會賽場,她們的成長之路映射出近年來高校體育的探索與進步,“體教融合”的話題由此引發新的思考。

  從大學聯賽到世界賽場

  在本屆世界大運會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名單中,清華大學共有22人入選,射擊隊的邱燁晗、田徑隊的江亨南就是從清華大學走出來的優秀選手。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表示,近年來,很多高校都開展了自己的特色項目,比如清華大學的籃球、田徑,北京師范大學的女足、女籃等。

  在教育部學生體育協會聯合秘書處副秘書長申震看來,出路寬了,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為有體育特長的孩子選擇綜合類高校,這又對體教融合提出更高要求,“綜合類高校要擁有高水平體育訓練的基本條件,有體育特長的孩子們升學渠道要暢通。這是推動高校體育發展高水平隊伍的兩個前提。”

  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認為,“大學培養競技體育人才,應該是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首先,高校規模龐大的學生人群是潛在的資源﹔其次,相關措施的變化也會有一定導向作用,比如自2000年起,體育系統的教練員培訓向高校開放,有利於高水平教練員進入校園。但不可否認,校園的“門檻”依然不低,制度化的設計也有待完善。

  2011年,以北京師范大學女足為班底的中國隊在世界大運會上奪得冠軍,這一刻成為人們難忘的記憶。不過,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體系傳統上並不經過高校,高校在訓練條件、教練員水平、后勤保障等方面仍有不足。如何保証好苗子在校園的成材率,是高校發展高水平體育面臨的課題。劉波認為,擁有優質競技體育資源的體育部門如何同高校實現良性互補互動,體教融合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從培養選手到帶動參與

  世界大運會備戰期,恰逢高校考試周,很多隊伍的集訓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平衡學業與訓練是每名大學生選手繞不開的一道坎兒。

  盡管面臨不少現實問題,但高校組隊參加世界大運會,對推動校園體育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這次的女足隊員來自7所學校,從項目普及層面來說是好事。”此次率隊參加世界大運會的中國女足主教練余東風說。

  劉波認為,高水平運動隊在為國家、學校爭取榮譽的同時,也能成為帶動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的“火車頭”。高校體育一方面要想辦法錘煉“精兵”,另一方面,普通學生的廣泛參與才是發展的基礎,“清華大學濃厚的體育氛圍,正是源於廣大普通學生的積極參與,也成為學校培養高水平隊伍的助力。”

  “高校體育發展的大形勢也在倒逼體教進一步融合。”申震說,這次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在組團選拔上有一個新變化,在田徑項目中,大學生選手在世界大運會和全國錦標賽中取得的成績可以互相認可,這為未來更多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賽事的“兼容”打下基礎。

  鐘秉樞說:“現在校園比賽歸教育部門管,而體育總局負責的青少年賽事也很多,如果兩套競賽體系可以有機整合,運動員的選拔范圍自然會越來越廣。”申震表示:“這需要更多政策性引導,比如在運動員等級認証方面,我們也在積極爭取體育系統更多支持。”

  從校園球星到職業球員

  本屆世界大運會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中,來自北京大學的王少杰是一名從CUBA走出的“明星球員”,他已經將目光投向職業賽場。他的成長軌跡,給其他大學生運動員帶來新的鼓舞。

  從2015年到2018年,參加CBA(中國男籃職業聯賽)選秀的學生運動員約有60人,入選10人,能在CBA站穩腳跟的並不多。“CBA選秀對大學生球員開放的思路是好的,但現階段還不能形成穩定的輸送規模。”鐘秉樞說,比起校園籃球,職業比賽的訓練和對抗強度更高,大學生球員適應起來有一定難度。

  不過對即將到來的挑戰,王少杰已經做好了准備,他認為,在學校的經歷有助於加深自己對籃球運動的理解。而籃球項目率先試水,“更大范圍的上升通路也開始建設。有些項目的國家隊選拔逐步放開,運動成績優異的學生選手有機會代表國家隊參賽。比如擊劍項目,高校選手隻要水平達標,就有機會代表國家參加世青賽。”鐘秉樞說。

  劉波則舉了校園足球的例子。他認為,校園足球和職業足球之間的通路還要進一步完善。“校園足球會出現好苗子,但好苗子如何融入青訓體系,進而走上職業化道路,當前這個渠道還不夠暢通,還需要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一起想辦法,積極引導。”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6日 07 版)

(責編:袁勃、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