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換U23”為哪般?(體壇走筆)

彭訓文

2019年05月08日05: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北京國安隊守門員郭全博(右二)准備替補登場。
  新華社記者 曹 燦攝

  ■ 當多支中超球隊主教練為了成績競相模仿操作,U23政策設立之初希望達到的培養年輕球員的目標又如何完成呢?

  

  正在進行的中超聯賽吸引了越來越多球迷目光,各支球隊為了戰績紛紛調兵遣將。遺憾的是,一些相似場景又出現了:在中超第八輪河南建業隊對陣北京人和的比賽中,開場不到兩分鐘,河南建業隊一名U23球員就被主帥換下,這是該球員連續第二輪被“秒換”。而就在幾天前的一場足協杯比賽中,深圳佳兆業隊僅派遣兩名U23球員上場,未能完成中國足協要求的3人次以上,因而被判為0比3告負。

  不同的比賽,相似的情景,為何一再上演?有人說是追求成績使然,有人歸咎為管理層和相關工作團隊疏忽。這些說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道理。但仔細推敲一番,其中緣由恐怕不盡於此。

  如果說是為了成績,主教練將其認為難當大任的U23球員“秒換”下場,確是合理利用規則、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這意味著球隊要浪費換人名額、擾亂球隊攻防節奏,不到萬不得已,教練這樣做費力不討好。不過,需要追問的是,當多支球隊主教練為了成績競相模仿操作,U23政策設立之初希望達到的培養年輕球員的目標又如何完成呢?

  如果說因為俱樂部年輕,工作人員在理解中國足協U23政策時疏忽了,或者研究得不深刻、不深入、不徹底,這也可以理解。深圳佳兆業隊作為中超新軍,犯了錯,受了罰,不應過於苛責。不過也要多問一句:俱樂部為何不把更多時間和經歷放在培養、挖掘可堪大用的新秀身上呢?

  這些“如果”大行其道,歸根到底是急功近利在作祟。一些俱樂部尤其是聯賽新軍、中小俱樂部,出於經營或成績壓力,根本沒有時間、精力、資金來謀劃青訓。而職業足球運行規律告訴我們,如果急功近利,不重長遠,缺少市場盈利手段和球迷服務意識,那俱樂部注定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即使短時間內取得一些成績、得到一點利益,也難掩基礎之羸弱、難以支撐多長時間。

  中國足球職業化也有數十年時日了,我們的職業聯賽、社會足球、校園足球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不斷出現的球場亂象、戾氣也在提醒我們,積澱足球傳統和足球文化,恐怕才是亟須關注的事情。需知,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足球水平的關鍵因素並非金錢或人口,而是其足球文化。一個國家足球水平的提升,最終離不開足球文化的深厚積澱。

  足球文化從哪裡來?其實就在於每一位足球參與者的舉動中。這需要政策制定者足夠職業和專業﹔需要球員足夠敬業和自律﹔需要球迷足夠成熟和理性﹔需要學校足夠開放和配合﹔需要家長足夠鼓勵和支持。當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做好自己,而不是寄望於別人,全社會就一定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足球文化。

(責編:袁勃、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