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比赛环境、球员选拔机制等方面都要有所改变

不只是改个名那么简单

——关注国家俱乐部(下)

本报记者 陈晨曦 李 硕 季 芳

2017年12月14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日前,中国国家橄榄球俱乐部在北京宣告成立,橄榄球也成为继冰球和垒球之后,第三个拥有国家俱乐部的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直接宣布组建了3支国家俱乐部,分别是山东男队、山东女队和江苏女队。此外,还有两支由中国橄榄球协会组建的队伍(一支男队、一支女队),这5支球队成为“东京奥运会橄榄球项目备战队伍”。

半年时间,国家俱乐部从无到有,在形式上也在发生变化。从起初遴选尖子球员组成一支队伍,变成多支队伍并存;从队伍直接参与国外高水平联赛,衍生为长期集中式的训练比赛。国家俱乐部是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体育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但如果后来者只是队伍在称谓上简单跟风,并未在管理模式、比赛环境、球员选拔机制等方面有所改变,那只能视为国家队被多支地方队长期取代,由此引起的人员争夺、利益纠葛有可能起到阻碍项目发展的反作用。

放 权

国家俱乐部得以推进并最终实施,与体育部门主动放权密不可分,垒球、冰球等项目协会采取的轻管理、重服务的方式,在无形中拓展了项目发展空间。中商浩泰冰球国家俱乐部总经理张远对此深有感触,“协会的变化很明显,不再像以前那样以指挥和命令为主了,更愿意做事,也会主动听听从业者的意见,感觉沟通更顺畅了。”首钢体育在与中国垒球协会进行了一个赛季的顺畅合作之后,也将继续支持中国垒球队赴美参加垒球职业联赛。

过往,冷门项目大都要在举国体制的羽翼下生存,要捋顺其中的关系并不容易。中国橄榄球协会副秘书长刘凯表示,目前遭遇的最大阻碍还是来源于体制,“协会和地方体育局没有对接关系,国家体育总局的总体改革思路是将重心转移到协会,但橄榄球是特例,协会并没有拿到足够的权力。”在国家橄榄球俱乐部的签约仪式上,中国橄榄球协会并未到场,而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与山东、江苏两地体育局完成了签约。

刘凯表示,由于中国橄榄球协会的球队和山东队、江苏队是竞争关系,因此无法征调这两支球队的球员,其他地方的“体制内”球员和非一线队球员也无法听命于协会,“我们建队的基础都没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选择的队员基本都是零基础、跨项目以及华裔外籍球员”。刘凯认为,要适应国家俱乐部这种机制,队员的归属一定要从地方体育局剥离,只有打破地方藩篱,才能盘活整个体系。对此,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说:“国家俱乐部不再是政府的垄断资源了,而是社会各种力量都可以争取的资源。”

生 存

国家俱乐部走的是职业化和社会化之路,社会资本与运动队联手,不能不考虑长期生存的问题。昆仑鸿星国家冰球俱乐部为了长远发展,年投资额度高达4亿元。俱乐部引进世界顶级教练团队,甚至引进国际水平的华裔球员和外籍球员,和中国国家队球员一起生活训练,共同参加世界顶级的职业联赛。昆仑鸿星还不忘冰球教育,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全年龄段的青训体系,更打通职业与高校并行的上升通道,为小球员们的未来发展留出充分的可能性。首钢冰球俱乐部也计划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男、女各20名优秀的冰球苗子赴美国接受顶尖青训教练团队的冰球培训。

在市场开发方面,一些协会授予了合作俱乐部相应的商业权益和市场开发权,建立市场化补偿机制,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以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为例,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冰球协会与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签署了共建国家队的协议,同时把国家队的商业开发权独家授予昆仑鸿星俱乐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过商业开发权授权机制来补偿社会资本投入的案例。

钟秉枢表示:“我们推动这些基础薄弱的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利用商业价值和社会力量组成国家俱乐部,要考虑俱乐部长远的发展,将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结合,避免走弯路。职业体育一定要跟地域文化有机联系,国外很少有直接用企业名称冠名职业俱乐部的,冰球和橄榄球在这个过程中要提前考虑这个问题。一个球队的名称企业化,不利于球队多元持股,从而失去了一种较为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未 来

现在建立国家俱乐部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无论在市场培育还是项目影响力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段特殊时期一旦结束,国家俱乐部将何去何从,会不会因为资本的撤离给项目发展带来抑制?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一位冰球业内人士表示:“冰球市场现在火起来了,但冬奥会之后呢?如果冰球发展的架构和基础有问题,不能在这几年时间搭建起来,到时候社会资本一撤,会出现很大的漏洞。虽然冬奥会为冰球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中国冰球不能只靠这一口气提着,如果自身做不起来,市场培育不起来,冰球的发展机遇恐怕就是这几年。”

国家俱乐部有“国家”字样,身后代表着国家形象,更承担着国家使命。因此,国家俱乐部合作伙伴的选择,应该和俱乐部的投资强度、球队所含球员数量质量,以及所参加的赛事等级息息相关。倘若没有参赛目标、企业投入不足、球员实力不够,不匹配国家队组织的实力,就贸然打出国家俱乐部的名义,反而会影响国家队体系建设和备战,损伤国家队的形象,甚至可能给改革和项目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14日 23 版)

以俱乐部的形式培养国家队选手 让冷门项目不再那么冷——关注国家俱乐部(上) 

(责编:郝帅、张帆)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