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中国体育报》

勤学苦练 梅花香自苦寒来
——探究“中国游泳为何‘浙’枝独秀”之训练篇

《中国体育报》汤怡虹 沈梦雪
2017年11月21日08:29 |
小字号

浙江游泳队的成功离不开每一堂实打实的训练课,从高原训练到出国外训,从有氧训练到力量训练,浙江泳军在创新的过程中稳中求变,在不断实践、求证过程中又实现了内在蜕变,这才有了“中国游泳看浙江”的美誉。

冬训即将到来,浙江游泳队又将前往昆明高原。“上高原”的传统已坚持了十几年,每年队员们都要去昆明三四次。经过一年的大赛考验,运动员往往在这个期间最疲惫。所以,教练徐国义对队员的要求就是以调整为主。在他看来,冬训是为了让运动员在系统化的训练之后调整生理和心理状态。他说:“冬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身心,储备体能,为来年的比赛做准备。”

一天两训,每次游6000至6500米,高原的任务量不算重,但在训练中教练会抠细节,要求保证水花效果,把泳姿调整到最佳,如果达不到训练要求,那重新再游一次也是常有的事情,有时练不好,严格的徐国义也会不留情面地加大训练量。水中憋气,这是不少老运动员抗拒的训练项目。对憋气不在行的徐嘉余表示,水中憋气确实是他主要想提高的内容,因为这个训练能够让他在平原训练时更好地调整鼻息,减少换气时间,提升速度。

苦是苦,累是累,可长期实践证明,高原训练大大提高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这也让浙江游泳率先崛起。

除了“上高原”,浙江泳军更擅长“走出去”。10月31日,孙杨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前往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开启为期1个半月的外训。这也是他第七年奔赴澳洲进行拉练。早在2009年,丹尼斯就向在国家队的浙江选手发出邀请:“你们把孙杨交给我,我还你们一个世界冠军。”彼时,海外拉练对于浙江游泳选手来说仍是空白,多亏国家队大开绿灯,在浙江省体育局、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相关市体育局大力支持下,2010年,朱志根带着几个队员奔赴澳大利亚。随后的几年,澳洲便成了浙江游泳队的“加油站”,近几年还将训练地点延伸到美国。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泳军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选手都有留洋训练经历。

教练郑坤良表示:“丹尼斯在中长距离上的训练,以量为主,以强度为核心,一次备战下来没有调整期,天天要求高强度。澳大利亚的训练理念包括体能训练和小肌肉群的训练模式,对我们教练组来说都是很好的借鉴。”

张亚东说:“我们出去学习,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方法,最终结合自身特点,找到浙江游泳自己的训练模式。”

“浙江游泳的精神,除了团队协作,就是共同拼搏进步。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团队每一个训练环节都衔接得非常好,这才有了浙江游泳目前的水平。”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竞技二系主任卢刚认为,从最早的奥运冠军罗雪娟、叶诗文、孙杨,到世界冠军陈桦再到今夏问鼎布达佩斯世锦赛的徐嘉余,以及全运会上浙江健儿刮起的“泳池风暴”,浙江游泳正在走上良性循环。

(责编:赵欣悦、张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