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人民太極

中華傳統武術應為全民健身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管若寒、何木
2019年12月26日09:12 |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小字號

中國傳統武術融中國傳統文化、養生方法和技擊攻防於一體,在養生、健身功效上有著獨特的效果,亦是國粹文化的傳承載體。城市在職人群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最適合以傳統武術來調節身心。在2016年10月25日頒布實施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一直根植於民間的中華傳統體育得到了國家戰略的重視。

傳統體育在全民健身中具有獨特優勢

在健康中國戰略中,一個核心的問題是要將國人往以“治病為中心”的健康觀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每個人要當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中華傳統體育,尤其是各種保健養生功法在這方面具有很明顯的優勢。”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市政協原副秘書長李煥喜教授近年一直在進行著傳統體育與健康養生的研究,他自身的經歷就是中國傳統體育獨特優勢的一個很好的案例。上世紀九十年代,作為自然科學家的李煥喜從國外歸來,回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學,環境的變化,引起了身體不適:“渾身發痒,難受,一抓就出黃水,為了不抓傷身體,晚上睡覺要帶上手套。當時,看了很多醫院,中西醫都看過,甚至注射過激素,但都沒有效果,甚至都診斷不明白到底是什麼病。后來,因為機緣巧合,開始接觸太極拳,通過站樁治好了我的病。”

李煥喜在北航校園開展教學活動,帶領太極拳愛好者習練無極太極樁功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武術研究中心秘書長劉高升說:“中華傳統體育中的保健養生功法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中國人對個體生命的內在小宇宙與外在大宇宙依存關系的智慧,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化,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壯大,起到了顯而易見的巨大作用。尤其對當今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嚴峻現實,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社會作用。”劉高升強調,“近年,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發表了1300多篇有關太極拳的學術論文,証實了太極拳在老年人防跌倒、心腦血管、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對抑郁症和阿爾茲海默症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中華傳統體育已經成為全民健身的主力選項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我國城鄉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為33.9%,其中20至69歲居民經常鍛煉率僅為14.7%,成人經常鍛煉率處於較低水平,缺乏身體活動成為多種慢性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隨著城鎮化、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我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疾病譜發生了巨大變化。《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提倡老年人量力而行,選擇與自身體質和健康相適應的運動方式”,“發展中國特色健身項目,開展民族、民俗、民間體育活動。推廣普及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傳統體育項目。”

據悉,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已開發“中國健身氣功”APP,將健身氣功、功法功理、健康養生等內容融入現代健身活動中。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副院長張征表示:“在各種健身方式中,從人群基數上看,其實練習中國傳統武術的人數是最多的,而且遍布於各個年齡階層。傳統武術有129個拳種,適合各個年齡階層、各種體質需要。目前舉辦的不少全國性武術賽事,參賽規模達到3000-5000人。”

“人民太極 健康中國”公益大行動在北京奧森公園進行陳式太極拳公益教學

由人民網旗下人民體育自2019年3月31日發起的的“人民太極 健康中國”公益大行動,截至11月30日,已經覆蓋全國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126座城市和地區,累計開展762場,直接參與人數5.1萬,輻射人數約16萬,得到全國71個太極拳機構的響應和參與。可以說,中華傳統體育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全民健身的主力選項。

傳統體育既要創造性繼承也要創新性發展

2019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等十四部委聯合印發了《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要求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武術產業項目,打造一批以武術運動為主題的體育產業示范單位和示范項目,建立武術產業融合發展機制。

國家對傳統武術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如此之大,是中華傳統體育復興的巨大機遇。但目前社會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是,傳統武術都是“上了年紀的人”的事,年輕人更熱衷的是“擼鐵”、“普拉提”、“瑜珈”,充滿中國韻味的太極拳在一些人眼裡倒顯得有點“土”了。

但有人卻不這麼看。“不可否認,當前傳統武術、特別是傳統體育中的保健養生功法的練習者的確是以老年人為主。社會主流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對於太極拳等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還不甚了解。因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炒作’,甚至對中國傳統武術還有點懷疑。但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中國社會對中華傳統體育正確認知的恢復,一定是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程同步,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結果。”《武魂·太極》雜志前常務副主編尹寶軍在接受採訪時說。

河北省王其和太極拳協會300多名會員集體習練王其和太極拳

這種說法也得到了張征的認同,他表示,發展中華傳統武術最重要的是解決人們的“認識”問題,首先武術界的各個管理機構要認識到城市在職人群這個群體對於中華傳統武術發展的重要性,其次要使大眾認識到以傳統武術為代表的中華傳統體育在調節身心健康、強身健體功效上的優越性。“‘ 認識’對了,一切就都順了。”

針對此問題,張征提出了武術管理機構應做到6個“解決好”:一是解決好武術健身推動力問題﹔二是解決好武術健身認識度問題﹔三是解決好在職人群健身上哪兒去問題﹔四是解決好武術健身練什麼的問題﹔五是解決好武術健身誰來指導問題﹔六是解決好武術健身愛好者享受晉段升級的快樂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面對新的社會,新的人群,傳統武術的確需要有所改變。現代人有幾個值得傳統武術重視的特征,比如時間的碎片化,節奏太快,再像以往那麼慢慢悠悠地教,慢慢悠悠地學,肯定不行﹔再有,就是效果的即時化。以往講究‘太極十年不出門’,現代人如果上兩次課還沒感覺到效果,可能下次就不來了。”李煥喜說,“中國傳統體育內容非常豐富,光一個太極拳,就有站樁、套路、推手等多種練習內容和方法。‘百練不如一站’,在工作之余,站站樁,哪怕每天幾分鐘,都會對健康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武術需要科學的實証

有關於中國傳統體育的保健養生功效,作為專業傳統武術媒體人,尹寶軍更感覺焦慮的不是年輕人不練,而是缺乏科學實証化研究。“對於太極拳,我們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這是遠遠不夠的。要讓社會主流人群認識到其獨特價值,必須用現代人認可的科學手段,科學數據來說明。中國武術好,太極拳好,在病理學上是什麼機制,改變了人體的什麼內在參數,最后促成了人體的健康。如果有了這樣的數據,中國武術就好推廣了。”尹寶軍說。

2019年10月4日,在人民體育·人民太極與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協辦的“中國傳統體育對於體醫康養的啟示”研討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葉衛華說:“傳統武術和中醫有著獨特的智慧與功效,在疾病預防上能發揮積極作用,但如何讓其服務於人民的健康,讓人們認識到其價值,需要採用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在傳統體育文化介入群眾疾病預防和治療過程中,針對一些重要問題應用科學手段進行研究,建立統計學意義上的數據基礎,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解釋,既要說得清楚、也要聽得明白。”

中國傳統武術不是哪門哪派的私產,而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共有的珍貴體育文化遺產,所有人都有將其發揚光大的責任,也都能分享其獨特價值有益自身健康。人民太極運營中心主任彭元強調說:“新時代的中國傳統武術要發展,就要做到‘宗旨新、目標新、方法新、成果新’。對以太極為代表的傳統體育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發揚光大,在體育、醫療、康復和養生方面進行科學研究和實証,以及推動這些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結合,為全民健身、健康中國服務,是我們的重要任務。

(責編:管若寒、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