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青少年體育

體育進高考,“魚”與“熊掌”能否兼得

高鵬、馬邦杰
2019年11月29日08:37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體育進高考,“魚”與“熊掌”能否兼得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高鵬、馬邦杰)作為全民關注的年度大考,高考政策走向牽動人心。教育部在去年底印發通知,明確要求從今年起自主招生高校在校考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此舉被視為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即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體質與運動能力的測評今后有可能被納入高考。

  關於體育是否該被納入高考的討論由來已久,褒貶不一。有些人謂其乃遏制青少年體質下滑的良方,有些人則斥其強化了應試教育,扼殺學生的運動樂趣,還有不少人擔心體育考試的公平公正性。體育到底該不該進高考?高考“指揮棒”下,提高身體素質與享受運動快樂能否兼得?體育高考的公平性又該如何保証?一系列問題拷問著廣大教育工作者,也拷問著每一位學生和家長。

  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肥胖、近視、耐力差……面對近30年來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堪憂的狀況,社會上屢有將體育納入高考的呼聲,其中不乏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體育中考對於改善學生體質的積極效果,是他們主張體育進高考的主要理由。

  最近一次的全國學生體質監測數據顯示,與2010年相比,2014年的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其中初三年級的學生體質狀況是最好的﹔但從高中開始到大學,學生體質狀況則一路下滑。

  “為何學生體質的巔峰在初三,而高中不如初中,大學不如高中?就是因為有體育中考,學生到了那個階段必須去練。這就是考試的‘正向指揮棒’效果。”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對新華社記者表示,由於高考不考體育,進入高中后,很多家長和學生不再重視體育,原本應鍛煉身體的時間,常常被用來補習文化課。因此,他堅決支持將體育納入高考選考科目,讓一部分學生先動起來。

  王宗平說:“加強學校體育的文件再多,隻要高考不考體育,很多學校、老師和家長就不會買體育的賬,重視體育只是口頭上的。什麼‘一票否決’‘不能評優’充斥於各種文件,但到目前為止,全國也沒有哪個校長因為不重視體育而被問責。”

  對體育進高考,支持者不少,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同樣很多。

  甘肅省敦煌中學高二學生小李對記者表示,如果高考加試體育,大家肯定會花更多時間去鍛煉,但在文化課壓力有增無減的情況下,加考體育隻會進一步加重學生的負擔。北京一位初三學生的家長則認為,無論是中考體育,還是高考體育,都透著功利的味道。孩子為了提高分數而被迫鍛煉,雖然能增強體質,卻不一定能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在王宗平看來,體育進高考,雖然是用應試的手段去提升全社會對學生體質、學校體育的重視,但青少年體質事關民族的未來,體育考試的不合理性或負面效果,肯定比學生體質不斷下滑的危害要小得多。如果體育成為高考的一個選考科目,把選擇權交給學生,高考時學生可以少考一門文化課,學生的學習負擔才有可能真正減輕。

  公平第一

  2016年國務院頒布的《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省(區、市),在高校招生錄取時,要把學生體育情況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但在具體操作層面,目前全國各地尚未有將體育直接列為高考科目的。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對學生的評價涉及面非常廣,尤其是高考,牽一發動全身。因此,探索將體育列入高考錄取總分或者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必須慎重而動,循序漸進。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從今年開始,具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在校考中均增設了體育測試,測試項目由高校自主決定,測試成績作為錄取的參考依據。王登峰介紹,這只是改革第一步,接下來將探索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體育成績與高校招生相挂鉤的做法。“將來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的體育成績可能按照ABCD不同等級來評定。高校在招生時,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對考生體育成績設定不同的門檻,比如,有些專業可能要求體育成績必須達到A才能報考,有些專業則可能無論ABCD都可以報考。”

  在高校自主招生體育測試方面,王登峰表示,從高校現在願意考什麼就考什麼,到逐漸規范必須考哪些內容,從學校自主決定體育佔多少分,到統一規定分值,逐步提高體育在升學中的分值或者比重,“直到有一天可能提出高考裡體育佔多少分,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

  王登峰強調,推動體育進入高考,公平公正是前提。他舉例說,當前我國城鄉學校在師資、體育教學設施、體育教學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這種差距對學生體質健康以及體育技能培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這種差距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因此,在高考體育的制度設計上,如何體現對不同人群的公平性,需要周全考慮。

  鑒於社會輿論對於體育進高考尚有分歧,王宗平建議,在今年4月全國八省市同時公布的“3+1+2”新高考模式下,可以考慮將體育明確為選考科目,與思想政治、化學、地理、生物等科目一道,讓考生自主選擇其中的兩門,在頂層設計上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

  “這樣一來,幾個備受爭議的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王宗平說,“首先,不必全部學生都考,那麼體質天生較差包括身體有殘疾的學生都可以選擇不考﹔其次,不會增加學生負擔,因為對於選考體育的學生來說,通常情況下用於體育鍛煉的時間,要比花在其他任何一門文化課上的時間少得多。這樣的一減一增,還有助於緩解備考壓力,提高其他科目的學習效率。”

  要健康,也要快樂

  部分反對體育進高考者的理由是,為考試而鍛煉難以讓學生體驗到運動應有的快樂,反而可能會讓他們失去對體育的興趣。浙江一位高一學生的家長告訴記者,自己女兒中考時為了拿體育滿分,報了游泳強化訓練班,但考完試就再也不練了。“我問她,不是喜歡游泳麼,為什麼不練了?她說,為了拿滿分,練得太狠了,讓她一點也享受不到樂趣。”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為了應對中考體育,有些學校的體育課隻練習長跑、實心球、立定跳遠等考試項目,體育教學淪為“應試體育”。甚至還有些學校,平時不重視體育課,只是到中考前,才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考前訓練。無怪乎常有學生說,“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體育課”。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教授季瀏在《體育科學》雜志上撰文指出,體育課程異化為體質測試課程的現象,其實是“形式主義”的一種表現,其不僅導致學校體育的目標簡單化,而且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運動興趣的培養。縱使在“應試體育”中練得一副好身板,沒有健身習慣終究難以為繼。

  “從目標上來講,學校體育絕不僅僅是為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王登峰表示,除了強身健體,體育還可以帶來樂趣、磨煉意志、健全人格,參加體育比賽有助於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團隊精神,然而多年以來大眾對體育的價值功能認識不到位,往往隻看重前者,而忽視了后者,致使學校體育在升學壓力下被弱化。在這種情況下,讓每個學生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隻能停留在口頭上,享受運動樂趣以及堅持鍛煉的內生動力也就無從談起。

  那麼,新時代的體育課,如何做到體質健康與運動快樂兼得?

  王登峰表示,這需要政府加大對學校體育設施的投入,搞好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需要學校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按照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激發學生運動興趣﹔需要家長轉變觀念,重視體育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最關鍵的是,要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情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技能等級納入學業水平考試,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王登峰說,“如果沒有這一條,前面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諸東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學校開齊開足體育課,組織學生課余訓練和比賽,但學生參與多少、參與得怎麼樣,對他自己沒有任何影響,參與體育鍛煉的內生動力就會嚴重不足。”

  或許,隻有當內因充分調動起來,體育運動真正成為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體育考試才可以完全丟棄。畢竟,一個喜歡運動的孩子,體質測試達標並不是難事。(參與記者:王恆志、張睿、楊帆)

(責編:楊磊、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