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星裡,滿是拼搏和鑽研(70年,共同走過 · 對話兩代體育人)

本報記者  季  芳

2019年07月19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許海峰,1957年出生,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男子手槍慢射金牌,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實現了奧運金牌“零”的突破。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楊凌,1972年出生,1986年開始學習射擊,1993年進入國家隊。1996年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獲得10米移動靶射擊金牌,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衛冕該項目冠軍。

 

  核心閱讀

  射擊是中國體育的傳統優勢項目,中國射擊隊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出高效的訓練方法。一代代射擊人努力超越自我,為祖國爭得榮譽。

  

  射擊是中國體育的傳統優勢項目。1984年,許海峰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射落奧運首金,激蕩起無數國人的愛國情懷。因為熱愛,許海峰與射擊結緣,他的人生軌跡也從此改變。

  兩屆奧運會冠軍楊凌從14歲開始學習射擊,從運動員到教練,准星裡始終寫滿熱愛、拼搏和鑽研,這是一代代射擊人身上共同的標簽,也是中國射擊始終傳承的品格。

  國歌響起

  記者:兩位的奧運金牌對中國體育來說都有著重要意義。登上領獎台的時刻,有著怎樣的感受?

  許海峰:大家給了我很多稱號,“第一槍”“第一金”等,其實我就是一個普通的運動員,獲得這些榮譽離不開國家的培養。我從1982年開始進行業余射擊訓練,當時就是因為喜歡。練了兩個半月獲得了省運會冠軍並破了省紀錄,后來進入國家隊,有幸通過了洛杉磯奧運會的集訓。

  參加奧運會,我准備得非常認真。很幸運我參與的是第一天第一個比賽項目,比賽過程比較順利,我最后一個打完,566環,過了大概半個小時才知道拿金牌了。當時還沒什麼感覺,頒獎的時候,國歌一奏響,一下子感覺非常自豪振奮。

  楊凌:每一名運動員站上最高領獎台的時候,想的都是國家。有了國家的支持,有了國家作強大后盾,運動員才能有好的成績。

  2000年,我第二次參加奧運會,深刻體會了比賽的艱苦。那次決賽打得跌宕起伏,直到最后一發才分出勝負。頒獎時,我做了一個舉槍揮拳的動作。在激烈的奧運比賽中能夠兩次拿到冠軍,感覺非常不容易,當時也是一種情緒的釋放。

  刻苦訓練

  記者:中國射擊開展之初,訓練方面沒什麼經驗,經過了多年摸索實踐,總結出一套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請兩位談談感受到的變化?

  許海峰:我們那時候沒有(專業)皮服,訓練穿的就是棉衣,主要起穩定作用。穩定性訓練和心理訓練的辦法都是自己發明的,比如訓練穩定性,我們在子彈殼上用一毫米的鑽頭打了很多眼,然后用一根線吊著縫衣針往孔裡面穿。

  我第一次出國是1983年,去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錦賽。那是改革開放初期,當時國人需要一種精神力量,把國家發展好,讓自己的日子更好,體育精神是非常振奮人心的。

  楊凌:我們當時靶車都是自己做的,自己裝攝像頭看靶子,自己數(環數)。現在都用電子靶,實時顯示成績,對運動員的要求更高了,他們的壓力比我們那時候要大。我們那時講究信息回避,你打多少,對手打多少都是不知道的,運動員隻需要專心比賽。現在靶位旁邊就是大屏幕,打了多少環大家都知道。以前賽場裡觀眾也不能大聲喧嘩,現在裁判還會鼓勵大家去制造聲音(讓現場氛圍更熱鬧)。

  超越自我

  記者:獲得奧運冠軍需要具備怎樣的品質?有什麼經驗想和年輕一代運動員分享?

  許海峰:你要想做好一件事就要仔細研究它。1985年我輸掉了一場世界杯比賽,因為比賽時我的槍壞了,又找不到人修。回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槍拆了,然后再慢慢組合,研究槍的結構。后來我修槍修得很好,隊員們的槍壞了都找我修。

  我做教練的時候,隊員們打重要比賽前,槍裡面的重要零件我一般會准備3套,都是手工一點點磨出來的。我常和隊員們說,要當好運動員,就要花時間研究項目。

  楊凌:小時候在隊裡,發著高燒也要到靶場看訓練,即使隻能裹著軍大衣看著隊友在那兒打,也是一種享受。

  射擊是非常好玩的項目,不過進隊以后,我也體會到了其中的苦。每天訓練,打一發十環不難,難的是槍槍打十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實所有的項目都一樣,必須經過非常艱苦、枯燥的技術訓練,不斷超越自我,跨越一個一個難關,才能到達巔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9日 13 版)

 

(責編:胡雪蓉、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