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走筆:馬拉鬆賽事應盡快“精耕細作”

彭訓文

2018年11月21日04: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種新事物,總是要經歷萌芽、生長、成熟時期。這是事物發展規律,也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的法則。相對而言,如今各地越跑越火的馬拉鬆賽事就是一種新事物。

  最近,蘇州太湖馬拉鬆賽最后階段發生的一段插曲引發輿論關注:在距離終點不到一公裡的時候,兩位志願者先后在賽道上向中國選手何引麗遞國旗,導致其比賽節奏被打亂,最終獲得亞軍。賽后,有網友質疑何引麗為何將國旗扔在地上,賽事主辦方和何引麗都對外回應,解釋原委、表達遺憾。

  單單評論這段插曲裡誰是誰非,很容易失之偏頗。其實,讓獲得比賽前幾名的中國選手身披國旗、跑到終點的場景,此前曾在很多馬拉鬆賽上出現。

  因此,這段插曲並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數量不斷增加的眾多馬拉鬆賽事中一個較為普通、但又十分吸引公眾眼球的案例。如果理性分析這個事件,賽事主辦方的解釋、選手遭遇的委屈、網友的吐槽,其實都指向一個問題:賽事本身的專業性。如果足夠專業,這些問題本可避免。

  如果進一步探討,各地馬拉鬆賽越來越多、參與人數逐年提升,是否就等於賽事本身的專業化程度也隨之提升了呢?恐怕這個等號並不好畫。

  如果沒有運營者的主觀努力,賽事的專業性並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自動提升。如果賽事組織運營不專業,不僅不能給地方加分,反而會給外界留下不好印象。以蘇州馬拉鬆賽事件為例,根據國際田聯、國際路跑協會的規則和章程,終點階段連裁判都不能進入賽道,又何談志願者兩度入場遞國旗呢?出現這樣的問題,甚至讓這種問題成為各地馬拉鬆賽上的常態,隻能說明賽事運營者缺乏專業精神。

  從時間上看,經過這些年的不斷推進,中國馬拉鬆賽事已經到了精耕細作的階段。到了這個時期,賽事運營者應該一方面繼續擴大馬拉鬆賽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及時擠出其中的泡沫。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把賽事辦得更加專業。所謂專業,就是說賽事本身需要進行周密籌劃和執行,賽事組織、服務補給、安全保障、環境保護、信息發布等環節都要有相應的標准規范,並要求各方切實貫徹實施。要想真正在國際上打響品牌,更是要堅持按體育規律辦事,這樣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和歷史沉澱。

  當然,和國外擁有上百年辦賽經驗的城市相比,國內不少城市才剛剛起步,這個過程中難免“毛手毛腳”。不過,拉長這個繳學費的時間對一個城市和賽事本身來說沒什麼好處。盡快樹立尊重賽事本身規律的意識,學會科學辦賽、專業辦賽,比忙著 四處“撒名片”更重要。須知,沒有對體育本身的規律和專業的尊重,沒有在辦賽中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方法的不斷改進,一個賽事辦的次數再多,也難有質變、難言成熟。

  讓專業的更專業。希望更多馬拉鬆賽事專業起來,真正成為城市名片、中國名片。

(責編:岳弘彬、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