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足球“小苗”盼成林

“學生軍”在全運會賽場並不罕見,但在足球項目中,一整支球隊都來自於同一所學校,還是一所普通高中,卻非常稀奇。
“稀奇”的締造者,是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學校的姑娘們——以未滿18歲的高中生身份,面對擁有專業乃至職業足球履歷的對手,她們敢打敢拼,雖然在西安進行的十三運女足青年組預賽中僅取得1勝3負的戰績,未能挺進決賽,但對陣河北女足的一勝已經足以寫入近30年的內蒙古足球事業的歷史。
“雖然我們水平不高,但蒙古族孩子對於足球的熱情卻是有目共睹的。”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學校女足辦公室主任、高中隊教練敖軍說,“蒙古族的孩子在速度方面不佔優勢,但很有韌性,不怕苦、不怕累,是絕佳的‘運動員范本’。”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前國腳、現中乙球隊海南博盈隊總經理季銘義的認同。受內蒙古足協副主席北光之邀,季銘義來到呼和浩特參觀一年一度的“國際足聯、亞足聯女孩節”,來自內蒙古各盟市的足球女孩們給季銘義留下了深刻印象,“內蒙古的青少年運動員還是很有激情的,訓練、比賽中的耐力也很好,在各級、各類球隊中選擇更多不同民族、不同特點的球員,可以充分體現足球運動的多元性。”季銘義說。
內蒙古自治區之所以在2014年被列為我國首個“足球改革試點省區”,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地青少年在膳食結構、身體素質、精神氣質等方面的優勢,這也與近一段時間國家體育總局力推的跨界、跨項選材思路一脈相承。
為了給內蒙古足球的年青一代營造更好的足球發展條件,近年來,自治區政府下了大力氣。據內蒙古自治區體育局副局長、內蒙古足球協會副主席兼執行秘書長吳剛介紹,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全面推進足球改革以來,自治區政府已經累計投入52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於足球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區社會足球場增加到2639塊,改善校園風雨足球場地3000多塊﹔呼和浩特市更是從2014年隻有一塊籠式足球場發展到建成500塊,計劃新建1000塊。位於呼和浩特的國家北方足球訓練基地、榆林訓練基地、和林縣足球小鎮、在包頭建成的國家北方青少年足球夏令營活動基地、在海南省保亭縣建成的內蒙古青少年足球海南冬訓基地以及在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盟建成的中俄蒙足球訓練基地,都為當地青少年足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硬件條件。
內蒙古青少年足球事業大踏步邁進的同時,也面臨整體水平低、人才儲備不足的短板。敖軍對記者說,由於蒙校女足在呼和浩特甚至全自治區都難逢對手,隻能破格參加男足序列的校園足球賽事。2015年,蒙校女足高一隊甚至取得了全市男足比賽冠軍,這是蒙校女足的榮譽,也是內蒙古足球事業起點偏低、水平不高的真實寫照。“當地高水平足球人才,教練人才、管理人才、賽事組織人才、高水平球員人才同樣短缺,這絕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吳剛說。
利好的是,得益於政府層面的支持、推動,內蒙古青少年足球事業在體教結合、賽事打造、對外交流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體育部門、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自治區已經命名300余所校園足球特色幼兒園。7月1日,全國首屆幼兒足球交流大會在鄂爾多斯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32支隊伍,300多名6歲的幼兒園孩子參加了幼兒足球趣味比賽。校園足球“4+1”聯賽體系基本建成,2015年至今,校園足球聯賽累計舉辦3.5萬多場,參與人數50多萬人次。也正是在如此強大的基層競賽體系保障下,以阿斯罕為代表的新一代內蒙古足球少年才能入選國字號球隊,剛剛參加完中國足協青訓中心U12/U11華北大區精英訓練營的13名內蒙古球員還獲得“優秀球員”証書。另一方面,啟動“人才引智”計劃,先后與德國、意大利、法國、巴西、英國、阿根廷、西班牙、俄羅斯、韓國等足球強國合作,聘請外籍教練員30多人,也選派100名足球教練員、教師、管理者赴英國培訓學習,為內蒙古足球事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
誠然,內蒙古青少年足球事業還處於起步階段,面臨的問題、挑戰很多,可即便是“小苗”,也有出頭成林的夢想,我們期待著,內蒙古青少年足球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大驚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